- 2020—2021年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蓝皮书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
- 9字
- 2024-01-25 18:11:19
第五章 公共卫生领域
第一节 基本情况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人民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物资保障基础,以防护口罩、防护服为代表的应急物资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迅速成为应急保障和全民防疫的“刚需品”,一时间市场需求巨大。在国内外各产业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客观上为应急物资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打的是一场后勤保障战,也是一场应急物资保障的遭遇战。由于有关部门缺乏对疫情发生概率的事先评估,防护服、口罩等未纳入国家医药储备重点物资,也没有储备必要的生产能力。疫情发生初期,需求瞬间放大百倍千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凭借体制优势,依靠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企业复工、达产、扩产、转产,有效保障了供给。
一、产业链体系覆盖行业广泛
根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相关政策文件,疫情期间调度物资主要包括医疗防护用品、消杀用品、医疗药品、专用车辆、检测仪器、医疗器械等六大类产品,横跨纺织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门类。本章重点围绕医用防护产品分析产业链发展现状。防疫应急物资产业链图谱,见图 5-1。
图 5-1 防疫应急物资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1 年 4 月)
从产业链构成来看,医用防护产品产业链较为完整,可分为“原材料—零部件—成品”三个环节。其中,原材料环节主要包括聚丙烯、聚酯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和碳酸纤维等复合材料;零部件环节以熔喷无纺布、SMS 无纺布等织造布为主;成品环节包括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和隔离护罩等。总体来看,医用防护产品产业链主要涉及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品技术附加值相对较低。依托坚实的石化、纺织、装备工业基础,我国医用防护产品布局实现产业链全环节覆盖(见图 5-2)。在原材料环节,拥有安徽琅琊、湖北仙桃、河南新乡、浙江天台和广东西樵等生产基地;在零部件环节,在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和福建等地形成了非织造布产业集聚区。
图 5-2 医用防护产品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1 年 4 月)
我国是世界最大医用防护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在生产方面,2020 年我国口罩产量约为 1025 亿只,年产量占全球约 50%,总产值达2357.5 亿元,其中医用口罩产值约为 1750 亿元;医用防护服年产量约为 3.75 亿套,产量全球第一。在出口方面,2020 年 3 月至 12 月底,全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 4385 亿元,其中,口罩出口2242 亿只、价值 3400 亿元,650 亿只是医用口罩,出口量居全球首位。还出口了防护服 23.1 亿件,包括医用防护服 7.73 亿套;护目镜 2.89 亿副,外科手套 29.2 亿双。
(一)医用口罩
医用口罩是此次疫情中重点保障调度的产品,主要用于过滤空气,并阻挡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进出佩戴者的口鼻。根据功能特点的不同,医用口罩可分为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等。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原材料环节主要由聚丙烯、橡胶等组成;零部件环节包括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耳带、鼻梁条等产品,其中熔喷无纺布是医用口罩实现过滤防护功能的关键;成品环节主要包括各类医用口罩(见表 5-1)。
表 5-1 医用口罩产品分类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1 年 4 月。
原材料环节,主要材料聚丙烯供应充分。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聚丙烯产能达 2816 万吨,较 2019 年增长 15.13%;聚丙烯产量在 2554.44 万吨,较 2019 年增长 14.30%,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对上游原材料的应用需求。零部件环节,熔喷无纺布的产量是医用口罩生产的关键,我国熔喷无纺布产量相对固定且有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的非织造布产量达到 579.1 万吨,同比增长15.8%,其中熔喷无纺布产量约为 8 万吨。熔喷布产线的关键零部件喷丝板和风机长期依赖进口,产线投资成本高昂,企业投资回报率较低。成品环节,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用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总体而言,我国医用口罩产业链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特点,其中熔喷无纺布的产能上限限制了医用口罩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扩产。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数据显示,2019 年底,我国拥有医用口罩生产资质的企业共 308 家,到 2020 年 10 月,企业数量激增至 2482家,主要分布在广东(280 家)、山东(267 家)、河南(225 家)、江苏(213 家)和湖南(193 家)等地区。
(二)医用防护服
医用防护服为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空气中的颗粒物等提供阻隔、防护,是医务人员及进入特定医药卫生区域的人群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从产业链环节来看,原材料环节包括聚丙烯、聚酯纤维、聚乙烯等;零部件环节包括纺粘无纺布、水刺无纺布、SMS 复合无纺布和透气膜等产品;成品环节为医用防护服。其中生产医用防护服的关键是纺粘无纺布和透气膜,主要涉及原材料环节的聚丙烯和聚乙烯。医用防护服主要性能要求见表 5-2。
表 5-2 医用防护服主要性能要求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1 年 4 月。
原材料环节,国内聚丙烯产能充足,聚乙烯市场仍存在供需缺口。2020 年我国聚乙烯总产量约 1970 万吨,同比增长 17%,进口量 1853.4万吨,同比增长 11.2%。进口占比接近一半,从进口来源国看,来自沙特、伊朗、阿联酋、韩国、新加坡的货源占比分别为 20.2%,12.5%,10.4%,8.0%,6.5%。零部件环节,我国高性能无纺布在透湿性和过滤效率等方面技术还不够成熟,市场主要由美国杜邦公司等国际巨头主导。成品环节,压条机是生产医用防护服的关键设备,全国压条机年产能约为 5000 台,生产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应急状态下扩大生产的能力较为薄弱。总体而言,我国医用防护服产业链薄弱环节在中后端,压条机产能不足是制约紧急扩产的关键因素。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数据显示,2019 年底,我国拥有医用防护服生产资质的企业共 36 家,到 2020 年 10 月,企业数量增加至 378家,主要分布在河南(51 家)、山东(44 家)、安徽(33 家)、浙江(31家)和湖南(27 家)等地区。
二、产业的良性变革
(一)一批新技术得以催生
面对防疫需求,医疗防护产品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考验,并催生了若干新技术。如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联合康力公司合作,通过双螺杆加工改性挤出机,添加抗菌剂、降解剂、驻极剂以及防老化助剂,制得新型熔喷布,研制出可重复使用的具有良好储存稳定性、抗菌性的民用卫生口罩,并通过了T/BJFX0001-2020 标准认证。该口罩经过实验检验后,重复佩戴总时长达 24 小时,与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只能佩戴 8 小时相比,使用总时长多出 16 小时,并可洗消 3 次,同时防护性能相当,对解决全球防疫物资短缺和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北京化工大学对口罩的洗消方法也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了民用洗消方法,即用 60℃以上热水浸泡半小时,自然晾干或电吹风吹干。
(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
一是产品结构不断升级,突破了几项重要的关键技术,一批高性能产品(如N99 防护级别纳米口罩、性能超过了医用外科口罩核心指标的全生物降解口罩等)已经大范围投放市场。二是企业加大了投资力度,改进了生产工艺,并进行产品生产智能化改造,如部分企业口罩的日产量由改造前的 4 万只提升到了 50 万只。此外,中石化、比亚迪等大型企业纷纷转产应急物资后,中小企业合并重组及技术升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提炼了工艺水平、提高了供给质量,符合标准的高端产品越来越多。
(三)国家支持政策助力产业发展
疫情期间,一系列政策性金融措施普惠于医疗防护产品生产企业,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如国家对重要防护产品及原材料生产企业、收储企业实行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管理,对这些企业施行专项贷款、信贷支持、贴息支持、减税减费等政策,保障产品的供给。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的产品目录,包括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强化了政府收储力度,为产品销售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