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2020)
- 朱宏任主编
- 5072字
- 2024-11-01 18:43:34
三、我国企业劳动关系舆情热点与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平台越发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和态度的地方。网络上有关就业、工资、劳动者权益和新业态等方面的舆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结构性错配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网络舆情普遍关注到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难题长期存在,具体表现为招聘企业性质、规模与大学生择业意向之间错配,城市、区域招聘需求与大学生流动意愿错配,企业招聘学历、能力要求与大学生供给错配,招聘行业要求与大学生专业错配等方面。
大学生对不同性质企业存在较大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错配的主要类型之一。据招聘数据显示,提供招聘岗位最多的为民营企业,岗位需求占比为65.8%,但投递简历的大学生仅有27.8%;国企提供岗位为5.4%,但投递的大学生比重为13.8%;外企提供岗位占比为5.2%,投递的大学生比重为16.3%;上市公司提供6.8%的岗位,投递大学生占比11.3%。各类企业应届生供需结构对比如图1-1所示。
图1-1 各类企业应届生供需结构对比
注:数据来源于智联招聘。
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区域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图1-2是各地区应届生供需结构对比。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提供了51.3%和22.6%的岗位需求,但大学生投递简历的比例分别为57%和18%,东部地区大学生供给超过企业需要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供不应求。从城市来看,新一线城市提供了37.5%的岗位需求,大学生投递简历占比为35.9%,供需基本相当,四、五线城市提供了11.1%的岗位需求,但大学生投递简历占比仅为9.8%。从三大城市群来看,珠三角地区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例为30.1%,京津冀地区为26.9%,长三角地区为26.3%,珠三角地区就业难度、压力最大。
图1-2 各地区应届生供需结构对比
注:数据来源于智联招聘。
2.在线教育行业快速增长,劳动关系负面舆情增多
一是线下教育培训大幅度下降,相关从业者面临裁员失业压力。2019年我国基础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已超8000亿元,2020年突袭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基础教培行业缩水近50%。2020年第一季度大概有12000家教育培训机构倒闭,培训机构从业者面临巨大的裁员失业压力。二是在线教育迅速发展。疫情前,我国基础教育培训行业主要以线下业务为主,2019年线下业务比重高达9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在线教育呈爆发式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20全年在线教育融资总金额超过539.3亿元,较2019年的146.8亿元同比增长267.4%,为近五年最高,且超过了过去四年的融资总金额。线上业务比重已超过20%,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765万人。三是劳动关系负面舆情增多。行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欠薪、裁员等劳动关系负面消息不断曝出。据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消费者网发布的《2020年教育培训消费舆情数据分析》显示,2020年全网共监测到教育培训消费舆情信息384.76万条,其中负面舆情信息271.2万条,占比为70.49%。创立于1998年的某英语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和严重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北京等地各大门店相继破产倒闭,大量员工失业。北京某教育培训网以公司盈利不善为由裁员,宣布普通员工若留任降薪30%,部门总监降薪50%。离职员工向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2020年11月,某老牌教育机构因现金流断裂,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并将讨薪教师开除的消息。上千名家长和老师聚集在其总部诉求讨薪、退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共新增超9.6万家在线教育相关企业,超900家企业存在经营异常,近80家企业收到行政处罚信息,超110家相关企业涉及法律诉讼。
3.部分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裁员现象严重
一是部分外企由于海外业务受阻,在华业务无力继续,出现裁员现象。2020年8月,日本汽车企业英菲尼迪在国内进行组织机构调整,只留下北京总部继续办公,员工从300人裁至170人。连锁药妆品牌博姿(Boots)宣布:受疫情影响将有48家店铺被迫关闭,至少4000人面临裁员。万宁超市、渣打银行等也纷纷宣布在海外关闭门店或者分支机构。二是餐饮行业的不景气对行业内就业者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疫情使我国餐饮业遭到重创。据中国财富网报道,咖啡服务的整体停业率最高达到了83.3%,其次为酒吧服务、茶馆服务、外卖送餐服务、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餐饮配送服务的停业率均超60%,分别为66.7%、66.7%、65.7%、65.3%、62.1%、61.9%和61.1%,停业率最低的为小吃服务,为56.3%,如图1-3所示。据中国烹饪协会、前瞻产业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在2020年疫情期间,我国营业收入损失超100%的餐饮企业达78.8%,营业收入损失超90%的餐饮企业占比9%,营业收入损失在70%~90%的餐饮企业占比为7.1%,营业收入损失小于70%的餐饮企业仅为5.1%,如图1-4所示。
图1-3 疫情期间餐饮行业整体停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财富网。
图1-4 疫情期间我国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烹饪协会、前瞻产业研究院。
餐饮行业不景气导致从业者受疫情影响进入待业状态,长时间的待业,加之餐饮行业属于人群密集型行业,疫情防控难度大,严重打击从业人员的就业积极性。餐饮企业存在降薪、裁员的风险,导致部分从业人员转向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流失严重。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营业额97.6亿元,亏损近10亿元,裁员1万人。
三是旅游业的不景气带来了失业现象的加剧。疫情致2020年旅游行业全产业链告急,营业收入骤降。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减少3.50万亿元,下降61.1%。据新浪网报道,百程旅行网发布内部通知称,因疫情影响,资金不能维系公司继续运转,决定关闭公司并启动清算准备。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旅游、餐饮、酒店/住宿等线下生活消费行业,2020年春节后10天内的招聘需求减少超过60%。其中,旅游业基本停滞,招聘需求不足2019年同期的25%,下降了78.4个百分点,如图1-5所示。
图1-5 2020年春节后十大新增招聘需求下降最严重的五个行业
注:数据来源于中商产业研究院。
四是影视行业大规模裁员压力和风险增加。据环京津网报道,截至2020年4月中旬,已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是2019年全年的1.78倍。2020年前两个月,影院类企业新增不到8000家,较2019年同期下滑25%。全国影院票房几乎归零,大量剧组暂停工作。据第一财经报道,影视行业从业者技能单一、就业面窄、抗压力差,长期的行业低迷造成的大规模裁员压力和风险更大。据腾讯网题为《疫情影响:月工资只发1540元,电影公司影联发待岗通知》的报道,影视行业的就业者也面临着停工停产,仅能领取最低工资的局面。该消息传出后引发舆论对疫情背景下影院行业的关注。
五是金融从业者就业难度加大。疫情后金融机构风险提高,特别是以服务中小企业客户为主的中小银行受冲击较大,大量网点关停,可替代性强的岗位裁员严重。久富财经发布的题为《“铁饭碗”遭洗牌!四大行裁员16319人,银行网点半年消失1318家》的报道,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共计1318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关停。线下金融场景受冲击导致线上场景探索加速,对从业者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
4.农民工幸福指数期望不高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农民工群体迁移速度加快,流动范围变大,但流动成本增加,生活压力逐步增大。随着农民工年龄增长,应对风险能力变弱,很多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社会保障,受疫情冲击较大。据《脆弱与潜能——疫情下农民工家庭调查报告》显示,主要劳动力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农民工家庭占比为68.17%。68.49%的农民工家庭年度总收入低于6万元。49.2%的农民工家庭存款不足维持两个月以上的生活,还有71.38%的农民工家庭不了解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53.7%的农民工家庭主要劳动力的雇主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农民工对未来生活幸福指数的期望值较低,其中,31.46%的生活存在困难的农民工家庭认为现在的生活较五年前更差。从农民工对于未来的关注点来看,关注最多的为子女教育,占比为72.67%,其次是健康保障,占比为44.69%,随后是工作和住房,占比分别为33.4%和18.65%。同时,经过本次疫情的影响,农民工希望未来能够找到更加稳定的工作。
5.部分企业用工管理遭网络诟病
一是企业不为职工缴纳社保或未足额缴纳社保。不少企业在试用期内不为员工缴纳社保。有的企业与职工签订协议弃缴社保,原因除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逃避法律义务外,还有部分职工为了现在获得更多的现金流而主动要求弃缴社保。部分企业在保安、保洁、建筑工人等流动性强、可替代性强的岗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其缴纳社保。更多的情况是未足额缴纳社保。不少企业出于降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支出等原因,以最低标准作为员工社保的缴纳基数。二是个别企业强迫劳动者“自愿”放弃相关合法权益。据互联网舆情显示,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强迫公司员工“自愿”签署《奋斗者自愿申请书》,在申请书中表示员工自愿加班、放弃加班费、放弃休息休假,在自己能力不能满足公司需求时自愿被无偿辞退,引发社会大众质疑。海南某集团要求高管入职时抵押房产,从普通员工到管理层都面临着被侵权的风险。三是个别企业以“不可抗力”名义规避法律义务。个别企业借口“不可抗力”,恶意钻法律空子、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疫情期间,某企业安排劳动者居家办公,劳动者在工作内容和交付质量上与正常上班没有区别,经济效益不减反升,企业却以疫情“不可抗力”的名义降薪30%;还有一些企业甚至一边裁员一边低薪招工。四是个别企业变相体罚员工。个别企业借助变相体罚的方式“激励工作”,侵犯了职工的正常权利,引起了工会及社会各界关注。2020年10月,北京某公司一员工因连续两天未完成任务,被罚做一百个深蹲而导致次日患上横纹肌溶解症,将公司告上法庭的新闻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某公司内部先后有多名未完成工作目标的职工受到吃生鸡蛋、做深蹲、做俯卧撑、扫厕所等惩罚。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63.65%的受访白领表示自己经历过职场体罚,商业服务行业成为第一重灾区,占比高达75.41%;排在第二位的是金融业,占比达71.28%。
6.就业年龄歧视受到网络热议
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了将大龄员工拒之门外、裁减大龄员工的现象。据商业保险公司Hiscox的一项研究显示,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21%的人曾是职场年龄歧视的受害者,其中80%的人表示,年龄歧视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一是各地用人单位招聘时或多或少设置了年龄限制。如某超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招人都要求硕士毕业生27周岁以下,博士毕业生30周岁以下甚至29周岁以下,这种就业年龄限制使很多应届毕业生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二是互联网行业年龄歧视比较严重。目前,全球的互联网公司员工平均年龄普遍较低。很多互联网公司将35岁视为一个“槛儿”,若是35岁不能进入管理层,就面临被裁员的风险。腾讯内部曾经做过调查,随着年龄和入职年龄的递增,程序员的代码贡献量完全是递减的。三是就业年龄歧视存在区域差异。越是发达的地区,由于人才更为密集,就业年龄歧视更加明显。比如深圳、东莞等地很多公司把招聘年龄限制在18~35岁,而类似的招聘岗位西部一些城市对年龄的限制可能放宽到40~45岁。
7.新业态劳动用工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一是关系认定难。双方劳动关系认定没有统一的意见。搜索裁判文书网发现,法院对是否认定劳动关系的判决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双方之间是劳务关系。以美团骑手为例,骑手作为承揽人,工作独立、自由,工资按单结算,工作过程相对灵活,不受太多控制,劳务关系特征明显。第二种认为双方之间本质上还是劳动关系。同样以美团骑手为例,骑手的工作是完成公司派给他的送餐任务,该任务也属于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并且骑手每单的收入是平台与商家确定好的,收入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的计件模式,公司本身也会对骑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管理。二是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20年9月8日,据杂志《人物》发布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介绍,外卖骑手在系统算法驱使下,为完成订单而加速奔命,并且订单限制时长还在缩短。2020年9月9日,某外卖平台发布消息称将推出新功能,消费者可在下单时自主选择是否愿意多等5分钟,并表示将对信用好、服务好的骑手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紧接着,另一家外卖平台也公开回应表示,调度系统会给骑手留出8分钟的弹性时间。两大外卖平台的公开发声让外卖平台、骑手和消费者三者的关系再次受到热议。快递专家表示,外卖平台重视限时配送问题是好事,但应该在骑手的考核机制、技术算法等方面做出改变和升级,将“快”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这样的“快”才是真的“快”。同时,工会、行业协会也应该从道德层面上对外卖平台配送给予一定的规范,敦促外卖平台提高对安全配送的重视程度。有律师表示,虽然说共享用工平台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还存在着一些盲区,但骑手作为劳动者提供服务,外卖平台就应当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为前提。三是新业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焦点。新业态用工劳动关系难认定,相关从业者游离在社保之外。目前关于这部分立法缺失,网约工和平台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关系,很难纳入社会保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