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2020)
- 朱宏任主编
- 2940字
- 2024-11-01 18:43:34
四、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发展趋势
1.经济下行带来劳动关系领域矛盾风险增加,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面临加大压力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相关政策支持的持续发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预期2021年我国劳动关系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但由于疫情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领域的矛盾风险继续向劳动关系领域传导,劳动关系领域仍存在不可预测的矛盾和问题,在局部地区或部分行业内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面临一定压力。
一是企业经营状况影响劳动关系稳定性。在疫情全球蔓延对经济带来的延时和叠加影响下,一些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缓解,部分企业在工资支付、用工成本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外向型经济地区企业生产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劳动关系潜在风险突出。中欧投资协定的生效将在投资领域、竞争环境、跨境并购、技术研发等诸多领域为我国企业带来更多新的、不确定性的挑战,部分行业企业可能会出现重新洗牌,企业调整供应链或转移外迁、停工停产、破产倒闭、重组并购等情况还将持续,规模裁员的风险依然存在。
二是劳动关系矛盾纠纷触点增多。一些企业将正规用工转为劳务派遣或外包,甚至诱导劳动者注册成个体工商户提供劳动,致使劳务派遣用工规模反弹,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新业态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平台网约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较为突出,平台企业用工形式复杂、管理链条长导致劳动者维权难问题日渐明显。国内物价上涨和人均可支配工资水平涨幅间的差距加大,难以满足劳动者预期。引发社会热议的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和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争议个案时有发生;疫情期间催生的“共享用工”仍不规范;国企改革、“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中职工安置难度大等因素仍在叠加,导致劳动关系风险呈局部上升趋势,存在发生群体性事件和引发区域性、行业性风险的隐患。
三是各类欠薪陈案、积案、新案待解决。随着各地经济运行恢复,特别是扩大内需战略的稳步实施,工程建设领域即将迎来建设高峰,随之而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风险不容忽视,历史欠薪陈案解决难度大,有的案件时间跨度较长,个别涉案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主体已不复存在;有的案件涉及的工程项目处于烂尾状态或企业没有可执行财产,导致农民工工资无法兑现等。
四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教育培训领域相关改革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矛盾凸显,部分行业企业存在招工难和缺工现象。
2.劳动力人口进一步老化趋势短期不会扭转,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将会继续增加
一是2011—2020年,我国 15~24 岁青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5~44 岁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整体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而 45~64 岁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 2011年的33.74%抬升至2020年的42.36%,由于年龄的老化是年龄组推移的结果,因此可以预见,2021年劳动力人口老化趋势不会发生扭转。
二是劳动力人口持续向我国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未变。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部及沿海地区,其中 90%以上是劳动力人口的流动。2010—2020 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和比重始终处在上升过程中,说明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人口集聚态势一直在持续,尤其是 2020 年东部地区人口占比为39.93%,比2019 年(38.58%)上升了1.3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劳动力人口持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三是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将会继续增加。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不少部门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市场中增加的岗位大部分是一线普通工人和服务人员,行业也多分布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2020年45%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与2019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中,多数行业市场用人需求均同比增长。随着我国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中的一些新岗位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从趋势上看,未来十年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量将不断下降,从 2020 年的 1.87 亿个下降到 2030 年的 1.09 亿个,第二产业从 2 亿个下降到 1.6 亿个,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从 3.8 亿个增加到 4.9 亿个。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增长趋势明显。
3.就业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影响就业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2020年,我国经济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率先复苏,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看,目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劳动力市场逐步复苏,就业需求回升,2021年经济复苏态势有望持续。在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有力推动及消费市场潜力不断激活的情况下,特别是随着“十四五”规划出台,各项建设任务进入实施阶段,经济增速有望恢复到合理区间。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都将为稳定就业总体局势、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提供有利条件和有力支撑。从行业来看,制造业自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明显,招聘需求较旺,部分岗位员工紧缺率较大;新业态受疫情影响小,为提升就业率注入新动能,就业增长态势强劲。
但同时也要看到,今后一段时期,疫情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常态化条件下防止疫情反弹、局部激增的任务仍然繁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产消费的复苏,生活性服务业恢复较慢。企业预期不明确、不稳定,企业增收不增利润甚至亏本经营现象较突出。一些长期亏损企业难免出现减员裁员。从供给看,劳动力规模总量仍处高位,新成长劳动力保持在1500万人左右,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909万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规模巨大但外出意愿减弱。
从外部环境看,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及其衍生的各种“次生灾害”,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多轮冲击,产业链、资金链、贸易物流和人员流动都将受到影响。主要经济体在前期实施宽松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受限,世界经济长期增长动能偏弱,金融和经济秩序不确定性增强。同时,疫情催化的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乃至冲突,对部分行业、地区的企业生产经营和就业产生了持续影响。更深层次的疫情引起或催生的技术变革、社会心理文化层面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总体来看,疫情发展态势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经济社会和就业领域的疫情综合征将逐步显现。
4.新业态优势凸显,灵活就业成为就业新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传统就业领域受到冲击,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领域优势凸显。与传统的用工模式相比,新业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提升劳动精准度和效率,为劳动者提供支撑;二是更加灵活,符合新生代劳动者的自由需求;三是劳动者可以同时在多个平台就业,增加收入;四是在收入分配时可以体现效率与公平;五是可以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岗位。
2020年在我国大陆人力资源中,灵活用工服务市场规模为916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178亿元,预计2023年灵活用工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14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9%。且灵活用工服务预期将按24.5%的复合年增长率于2023年进一步增值至1771亿元,届时其人力资源市场服务规模占比预计提升至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