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说苑》:儒家的美学思想

刘向,字子政,西汉皇室宗亲,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经学家、文学家,在经学、诸子、辞赋方面均有较深造诣。他以《别录》开中国目录学之先河,著名的《楚辞》也是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的。《说苑》是刘向的散文作品,记述了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并附有作者的议论文字,为魏晋小说的先声。其中有许多治国安民的哲理格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说苑》共二十卷,每一卷都有题目。依次编排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单从目录来看,就体现了浓厚的儒家道德伦理气息。《说苑》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也与儒家一贯倡导的礼乐文化紧密相关。

从治国层面,刘向将礼与乐看作治国之本,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各司其职:礼正外,乐正内。外在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制约束人们言行举止,以巩固统治秩序;内在通过音乐熏陶感染人们的情感,使人们自愿接受统治。在修身层面,刘向提出:“君子以礼正外,以乐正内。内须臾离乐,则邪气生矣;外须臾离礼,则慢行起矣。”(《说苑·修文》)也就是说,君子用礼端正外表,用乐端正内心。如果内心片刻离开音乐,邪气就会产生;外表片刻离开礼仪,怠惰行为就会产生。举个例子,古时天子诸侯常听钟声,未曾使它离开朝廷;卿大夫常听琴瑟,未曾让它离开眼前。这是为了培养端正的思想并熄灭邪气。音乐触动人的内心,使人改弦易辙、倾向善良;音乐也能改变人的外表,使人温和恭敬、文质彬彬。

刘向的观点是对孔子“文质彬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质”与“文”的关系上,传统儒家观点以“质”为第一位,刘向的观点与此观点一致,他也认为“质”是起决定作用的:“德不至,则不能文。”(《说苑·修文》)刘向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说苑·反质》)的观点,也是建立在“文质彬彬”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只有在吃饱、穿暖、安居之后才会追求美丽和快乐。功利先于审美,只有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前提下,人们才会有心思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他认为过分追求美,将很多精力放在对房屋建筑的雕刻、修饰,对衣料布匹的加工、纺绣上,就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女红制造。尽管对“质”重视,但刘向毫不轻视“文”,甚至对“文”更加重视,比如他特意谈到了人的容貌、衣服和语言。刘向认为,对容貌的修饰使男子更加受人尊敬,女子更加美丽。修饰声音,可以更加悦耳。“文”具有悦目、悦耳的作用,因此具有审美性。从刘向对“文”的重视可以看出他对形式美的崇尚。

儒家思想对美的谈论往往离不开善,也就是道德社会层面的思想。刘向对孔子提出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明智的人为什么喜爱水呢?是因为水一方面源流潺潺,昼夜不停,好像努力向前似的;另一方面它还顺着一定规律流动,不遗漏细小的空隙,好像主持公平似的;它一流动就向下,好像有礼节似的;它奔赴千仞深谷毫不迟疑,好像勇敢似的;堵塞起来就会澄清,又好像懂得天命似的;当不干净的东西进入水中,又以新鲜清洁的面貌被送出,好像善于教化似的;人们用它作为平的标准,能使各类事物平正,万物得到它便能生存,失去它便会死亡,好像有德泽似的;清澈幽深,不可测度,好像圣人似的。它普遍地滋润天地万物,国家得以构成。这就是明智的人喜爱水的原因。仁爱的人为什么喜爱山呢?因为高山险峻连绵,是万民观赏仰慕的对象。草木在上面生长,众多的生物在上面生存,飞鸟聚集在那里,走兽栖息在那里,宝贵的资源在那里生成,才能出众的隐士在那里居住,养育万物却从不厌倦,四方的人都各取所需从不受限。众山生出风云,沟通天地间的大气,国家得以构成。这就是仁人爱山的原因。

刘向的《说苑》是董仲舒以来的新儒学的代表,它以孔孟之道为主,援引杂家,对先秦以来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其言语论说间闪耀着关于美学的吉光片羽,对我们重新认识儒家美学深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