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毛诗序》:诗歌的社会功能

《诗经》作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在汉代成为儒家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四家传诗都有序,但是齐、鲁、韩三家的序已经散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毛诗序》。《毛诗序》又分为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指写在第一篇《关雎》题目下的一篇文字,是全部《诗经》的序言;小序则是写在各篇题目下用来解释诗文意义的文字。小序已经失传了,所以现在的《毛诗序》指的是大序。关于《毛诗序》的作者,现在还没有定论。

《毛诗序》反映了汉代儒家的美学思想,其中论述了“风教”说、“诗言志”说、“变风变雅”说等观点,强化了诗歌的社会、政治、伦理功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毛诗序》写在《关雎》一诗的题下,所以序的开头说《关雎》是用来称颂后妃美德的,是国风的开始。接着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这种诗歌文体是用来教育、感化人民的。关于诗歌的教化功能,《毛诗序》具有儒家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毛诗序》指出诗的“风教”作用后,又提出“诗言志”的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大意是,诗歌是志向的抒发,志向在心中为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歌。心中产生了情感的波动,就想要用言语表达出来,言语不足以表达的话,就会感慨叹息,感慨叹息仍意犹未尽,就会用诗歌来吟咏,仍不能尽兴,就禁不住手舞足蹈了。这就说明了诗歌是人心中情感、志向的表达。这是《毛诗序》从诗歌产生的角度探讨诗歌的两个特性。同时,“志”除了有志向、怀抱的意思,还有记忆、记录的意思,即对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做一定的记录。也就是说《诗经》的主要特点是抒情和言志,但是也记录和保留了许多先秦的重要史实。

《毛诗序》不仅直接指出了诗歌具有“风教”功能,还从“诗言志”引申到了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反映,这些都是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诗歌既是人志向、情感的表现,也是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又具有教化和讽刺的功能。因此,从诗歌中往往能看出人们的情绪,看出社会政治的状况。《毛诗序》从《乐记》中引用了关于诗歌的记录:“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治世”“乱世”和“亡国”三种情况下的音乐截然不同,不同特点的音乐能够反映出社会政治的盛衰得失,而诗歌与音乐一样,都是情感的抒发。刘向由此提出了“变风变雅”的观点。“风”和“雅”是《诗经》中两种不同的体裁,“风”是地方民歌,“雅”是宫廷乐曲,它们都是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的反映。“正风、正雅”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是乱世之音。

《毛诗序》指出诗歌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种是诗歌分类的三种体裁,后三种是艺术表现的三种方法。《毛诗序》对“风、雅、颂”做了详细阐释,天子用“风”来教化平民百姓,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天子诸侯,用深隐的文辞来做委婉的劝谏,这样写诗的人不会获罪,听诗的人足可以警诫,这就叫“风”。这里是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对君主与人们之间进行委婉沟通。“雅”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朝政教兴衰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事业禀告神灵。简言之,风是产生于各诸侯国的地方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中央地区的朝廷诗歌,颂是祭祀时赞美祖先的诗歌。而“赋、比、兴”作为艺术表现手法,虽然没有在《毛诗序》中详细论述,但《毛诗序》中诗歌“六义”的提出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