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被商业化浪潮席卷的土地上,李大炮怀揣着对传统春节习俗的一丝眷恋,决心去探寻那些记忆深处的年味。

他首先想到的是拜年。以往,大年初一一大早,大家便会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地串门拜年。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嘴里喊着“新年好”,那清脆的童声能驱散冬日的寒意。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拿出瓜子、糖果招待,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邻里间的情谊在这一来一往中愈发深厚。

可如今,当李大炮出门准备拜年时,却发现街道上冷冷清清。偶尔遇到几个行人,也都是行色匆匆,手里还捧着手机。他来到隔壁邻居家,按响门铃,邻居打开门,脸上挂着礼貌性的微笑,还没等他开口拜年,邻居就晃了晃手中的手机,笑着说:“大炮啊,拜年微信里都发过啦,心意收到!”说完,便匆匆关上了门,留下李大炮站在门口,一脸尴尬。

回到家,他打开手机,果不其然,微信里满是各种拜年的消息,还有一个接一个的红包群。大家在群里疯狂地抢着红包,发着各种拜年的表情包,热闹非凡。可这种热闹,却让李大炮觉得无比空洞。他想,难道现在的拜年,就只是动动手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发几个字、抢几个红包吗?真正面对面的问候、心与心的交流,都到哪里去了?

下午,按照以往的习俗,村里会组织舞龙舞狮表演。那可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目,也是春节里最热闹的场景之一。李大炮还记得,小时候,为了能占到一个好位置,他总是早早地拉着小伙伴们去村口等候。当舞龙舞狮的队伍出现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龙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上下翻腾,手中的巨龙仿佛活了一般;舞狮者则身手矫健,狮子在他们的操控下,时而跳跃,时而翻滚,做出各种憨态可掬的动作,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然而,当李大炮赶到表演场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大跌眼镜。原本的舞龙舞狮表演,变成了一场“环保烟花秀”。在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前,人们整齐地站成几排,屏幕上播放着绚丽多彩的烟花绽放画面,旁边还配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特效。主持人拿着话筒,在台上大声喊着:“大家看,这是我们为了响应环保政策,特别举办的环保烟花秀,既环保又安全,还能让大家感受到春节的氛围!”

人群中,一些年轻人拿着手机,对着屏幕不停地拍照、录像,发着朋友圈。孩子们则一脸茫然,他们显然对这虚拟的烟花秀提不起兴趣,在一旁吵着闹着要去看真正的舞龙舞狮。李大炮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无奈。他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追着舞龙舞狮队伍跑的场景,那是多么真实的快乐啊。而现在,这些传统的习俗,都被所谓的“创新”和“环保”所取代,变成了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只剩下一个空洞的文化符号。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准备看春晚。这曾经是春节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一边看节目,一边聊天,其乐融融。可今年,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不在电视上。父母低着头玩着手机,抢着各种红包;亲戚们则在一旁小声地讨论着明天的行程,或是互相攀比着今天收到的红包金额。电视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可房间里的氛围却显得有些冷清。

李大炮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习俗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那份最真挚的情感、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流失。这些被形式化的习俗,就像失去了灵魂的躯壳,看似热闹,实则空洞。他不禁问自己,在追求现代化和便捷的同时,我们是否真的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