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与城市互动提升论:基于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 庹继光 李缨 张晁宾
- 2166字
- 2025-04-08 15:38:12
序言
刘海贵
继光博士新近担纲完成了一部书稿,请我作序。作为他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期间的导师,我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给他的论著作序了,看到学生连续多年不断有学术成果问世,心里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
唯一令人意外的,是在继光把书稿的目录发给我以后,从章节目录来看,这部论著跟他这些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似乎没有太多关联,难道是赶时髦,借着国内许多城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体育名城的机会,凑数出书?我迅速就打消了这一疑虑:继光转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之前,曾以“马知远”的笔名在成都新闻界打拼多年,成为当地有一定名气的体育记者,对于体育传播尤其是体育预测性报道颇有心得,当年我给博士生开设预测性新闻研究的课程时,还特意请他跟同学们交流过自己的采写经验;而且,多年来继光在体育传播领域持续耕耘,2007年即出版过专著《奥林匹克传播论》,2019年又推出了新的专著《武术精准传播研究》,至于体育传播方面的学术论文更达到几十篇之多,我们曾经合作撰写过体育传播领域的多篇学术论文,他的实践经验、学术积淀都很扎实,完全有能力把这本论著写好。
继光在微信交流中告诉我,这部书内容比较浅显,阐释的是一个看起来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各城市积极申办重大体育赛事,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进行基础设施、组织能力建设,以此促进城市全面发展;这一逻辑还可以倒过来理解,一座城市要获得大型赛事的举办机会,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例如齐全的体育场馆和其他设施、较强的赛事动员和组织能力等,而这些恰好又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进一步分析,还有两个因素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赛事丰富、体育产业发达,都能够直接促进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反过来,市民综合素质稳步提高,又对赛事顺利举办、城市全面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市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产生巨大的体育需求,则是体育产业飞跃发展的前提……
不过,这些“绕口令”式的逻辑关系阐述,我觉得要清晰论述起来颇为不易,那么多内容纷繁复杂、相互缠绕,如何能条分缕析、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显然很考验写作者的技巧和文字驾驭能力。细细读下来,发现几位作者在文字上的处理还是非常巧妙的,他们将全书的基本框架浓缩为“城市、体育与人(市民)的互动关系”,然后用几个很贴切的比喻,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刻画得颇为明晰——城市是现代体育的“孵化器”、体育是城市民众的“活力源”、赛事是城市发展的“推进剂”、市民是城市体育的“主人翁”,一下子就把诸多要素的角色、定位和重要性充分凸显出来,然后充实各部分内容,使全书阐述井然有序、内容和逻辑都很严密。
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几位作者也显示出较高的技巧,人们都知道东西方体育理念存在很大反差,对于体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如果对比分析会非常庞杂,但作者在处理时避开了烦琐的论证和对比。例如书中论及“体育促进市民全面发展”这一重大主题时,巧妙地将顾拜旦的名篇《体育颂》与毛泽东的经典论述《体育之研究》展开比较,两篇作品发表时代接近,且作者是东西方体育理念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很能代表不同的体育观,而他们理念上的共通之处则显示了人类对于体育功能认识的高度趋同。如此处理,不仅文字简洁,而且很有说服力。
该书作者在观点、文字处理上“化繁为简”的能力还直接体现在全书最后一章中。本书基于“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视角展开论述,自然无法回避国内众多中心城市竞相建设赛事名城、体育名城、体育之都等现实环境,针对在此进程中找准成都市的特殊地位、彰显优势等,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我个人欣喜地看到,书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除了常见的夯实基础、弥补短板等观点之外,还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各城市差异竞争、协同发展等观念,让人耳目一新:国际大型赛事数量有限,国内众多城市一味强调竞争,不免形成“正面对抗”,为此有必要相互协调,在许多方面形成差异化态势,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既能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又能在全球顶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申办过程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争取赢得赛事举办机会。实际上,这些理念对继光博士他们而言明显带有“厚积薄发”的色彩,多年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经历,以及长期以来的思考为他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点子都储存在头脑里,如今自然可以“信手拈来”,看似简单,却为全书意境的升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我也知道,这本论著只是继光博士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逗号,去年金秋时节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媒体融合发展时期新闻传播实务变革高峰论坛”时,他就跟我汇报过他的学术规划,他自己戏称为个人的“211工程”:撰写20部论著,发表100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及100篇核心期刊论文,还说前两项规划进展比较顺利,目前分别完成将近八成的任务了,本书即他的第15本论著。我相信,凭着他的刻苦精神,未来几年里他终究能够完成自己树立的目标,让自己的学术成果名录更加丰富——我只是有一点好奇,接下来他还会不会撰写体育领域的学术专著?如果答案是确定的,他究竟会写什么内容呢?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知晓结果。
我期待继光博士再出新的论著。
是为序。
2020年暮春于沪上复旦园
(刘海贵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2016年荣获第四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