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思考:市值管理究竟是什么

市值管理是企业综合利用多种科学、合规、合法的经营方式,以达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在市值管理中,“市值”通常是指市场公允价值,这种市场公允价值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内在因素包括盈利情况、现金流水平、净资产收益率、议价能力、投资能力等,而外在因素则包括市场估值水平、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等。

目前人们对市值管理的认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有些人认为市值管理就是价值管理,可以通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而有些人则认为市值管理是股本乘以股价,可以通过做大股本或提升股价实现。但其实这两种观点都略有偏颇。

另外,关于市值管理,有些人认为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实际上,此概念是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由国内企业逐渐摸索并提出的。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更关心如何实现盈利最大化,当时还没有市值管理这样的说法。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完成,越来越多股票涌入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市值逐渐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与此同时,市值管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也开始凸显,并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2014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该文件相当于正式肯定了市值管理的地位。而且证监会也表示,支持企业通过优化发展战略、完善管理体系、改进经营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等方式持续地创造价值,实现市值与自身内在价值的动态平衡。

对于企业来说,市值管理的核心是提升自身质量,尽力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将股东和创始团队、管理层绑定,使其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应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借助各种资本工具推动自身稳定发展,进一步提升内在价值,并确保这个内在价值可以等同甚至超过市值。为此,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在股市高涨阶段,企业可以通过适当减持股票等措施让股市降温;在股市低迷阶段,企业则可以低价增持或回购股票,也可以实施员工激励,以便提升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在内部打造一个良性共赢的局面。

但如果企业采取了不正当的措施,如操纵股价等,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现在的确有些企业会打着“市值管理”的旗号实施操纵股价行为。这些企业往往会借助收购、业务突破、合作意向等虚假利好消息刺激股价,等股价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后再高位退出。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的股价往往是“昙花一现”,不多久就会下降,由此造成的损失通常由处于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承担。而一旦中小投资者“被伤透了心”,股价就很难再提升,企业的市值也无法再重回“巅峰”,甚至可能会被证监会证监会,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后文简称为证监会。处罚。

某企业家曾经先后与多家企业的董事长或实际控制人联手操纵股票交易,控制了上百个证券账户,非法盈利高达100亿元。该行为最终被证监会发现,企业家及其同伙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因此,企业严禁随意操纵股价,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提升市值和内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进行市值管理,必须保持其整体性。所谓整体性,主要是指企业应该为大多数股东服务,而不能只关心少数群体的利益。如果企业在创造和提升内在价值的同时,可以将内在价值准确、及时地向大多数股东传递,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发展成果,那他们会更尽心尽力地做贡献。这才是股市需要的真正有作用的市值管理。

真正的市值管理,既不是在股价已经被严重低估时,企业仍然“不管、不理、不问、不负责、不作为”,更不是借“市值管理”之名做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事,而是应该深入挖掘促进内在价值增长的因素,设法实现市值的可持续提升。因此,企业不可以将市值管理看作短期的股价管理,它应该是一种长期的、可以实现内在价值最大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