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书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书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两宋时期以“桃源”为主题的相关诗歌,即主题内容以《桃花源记并诗》为底本的诗歌,为了论述的方便,本书拟将这些诗歌定名为“宋代桃源诗”。主要包括:

1.直接以桃源为诗题的诗歌,如《桃源行》《桃源》《桃源图》之类的。

2.与桃源主题相类似的诗,如《悼陈生》《梦仙谣》之类的。

3.与桃源思想内容相关的诗,如《书王定国藏烟江迭嶂图》之类的。

4.混入了刘晨、阮肇天台桃花源传说的、但是仍与《桃花源记并诗》思想内容相关的诗歌。

本书将以第一、二、三类桃源诗为主线,兼及第四类诗。另外对一些使用与桃源相关的意象的诗歌,如使用了“桃源”“武陵”“避秦”等意象入诗的诗歌,也要进行分析统计,作为整个宋代诗歌对桃源主题接受情况的一种补充。需要说明的是,对这类诗歌的探讨不包括仅仅把桃源等意象作为“替代性典故”的情况,如用桃源代指湖南常德,仅仅在地名上做无意义的置换,作为“一种最低层次的‘借喻’”,它在“内涵和外延没有丝毫扩大或缩小”[17],正如《木天禁语》中说到的“咏妇人者,必借花为喻,咏花者,必借妇人为喻”[18],此类典故不在本书研究范围之内。

“桃源”诗在宋代可以说是大放异彩,不仅数量上远远超出前代,而且出现一些流传较广的佳作。唐人主情,宋人主理,一向以理性著称的宋代文人大量借鉴使用这种貌似虚幻、缥缈的题材进行创作,这在文学史上不得不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仅仅是一种对前人创作成就的挑战吗?即使是为了挑战,那么他们是怎样进行的呢?是用什么方法来超越前人已有的、相当完美的作品呢?桃源主题和宋代文学,特别是和宋代诗学、理学、历史之间以及与宋代文人思想、心理、经历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这些都应该也值得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此外,古人已经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原作与受影响之作进行对比的方法来提高诗歌鉴赏力。宋代蔡正孙编写了一本《诗林广记》,该书在陶《饮酒二十首》之五后附有苏东坡和陶饮酒诗、王安石效陶诗,《桃花源诗》后附有王安石的《桃源行》等等,蔡正孙在自序中称,此书本为“以课儿侄”而作[19]。今天我们通过陶诗原作与受影响之作的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特点,总结影响规律、创作规律,不论是对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是对作家借鉴前人成功的“模仿”经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第一,采用描述性概念、表格数据等形式,首次对桃源诗歌作出明确概念性界定,全面收集统计两宋桃源诗歌,对桃源诗歌进行分类分期的整理统计(包括确立分类分期的标准)。

第二,在全面掌握两宋桃源诗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的分析方法以及阐释学、接受美学的传释观念,对宋代桃源诗进行全面文本细读。这是文学内部研究。

第三,采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读懂文本细节的基础上,结合神话学、社会学、史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桃源诗在思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三)主要内容

全书共六章:

第一章作为开篇,重点解决有关中国古代桃源传说的问题,追溯两种桃源传说的缘起,从考察中国传统桃文化入手,分析桃源故事发生、发展、定型以及融合的全过程,作为论述桃源主题的一个必要基础。

第二章是对桃源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之回顾,着重讨论宋代以前、特别是唐代出现的桃源诗歌,追溯宋前文人对桃源诗歌接受与传释情况,重点分析唐代桃源诗中出现的三种阐释倾向:仙境说、隐逸说、理想社会说,以便与下文宋代桃源诗歌进行对比研究。第三、四、五、六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宋代桃源诗研究:第三章概括介绍宋代桃源诗歌基本情况,第一节分析讨论宋人对陶渊明原作和唐人作品以及本朝人的和作、拟作之评价,从这些品评中可以清晰地见出宋人不同于唐人的理性思维方式。第二节通过表格形式,在历史分期下列举作家作品及各个历史时期作品的分布情况。第三节作为宋代桃源诗歌的延伸,补充说明宋代诗歌中“桃源”意象使用情况及特点。

第四章研究重点是宋诗中桃源主题的四种阐释类型及与唐代桃源诗歌的对比研究,这也是本书较前人研究有突破性的精华所在。前四节分别讨论以桃源为仙乡幻境、隐逸之地、理想社会、现实世界的四种阐释,在每一种阐释类型的具体研究中均以作家作品为核心,以传统文学鉴赏批评为基础,借鉴结构主义、新批评理论、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时代、社会背景、作家生平等相关内容,从字意、情感、语调、用意等层面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详解、新解的基础之上,重点考察作品和时代、社会、文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建立一套新的宋代桃源诗歌批评理论体系。第五节总结四种不同阐释倾向诗歌在六个历史时期的分布特点,选用表格形式,将作家作品分别列入,使分类更加清晰。第六节作为本章内容之小结,从主题、阐释倾向以及艺术风格两大方面来探讨唐宋两代桃源诗之异同,分析宋代桃源诗歌中产生的新变化。从对桃源主题的阐释上看,“仙乡幻境说”中出现了明显的世俗爱情幻想和彻底否定神仙传说的传释;“理想社会说”中出现了要求以宋代道统观念重建理想社会的声音;作为四种阐释倾向中数量最多的“隐逸说”中,宋人将桃源和国家兴亡、民族主义结合,产生华夷之辨的争论在唐代是从未出现过的。第四种在现实中寻找发现桃源的解说是宋代桃源诗歌全新的阐释,与前代解说向外寻求异于世俗的圣地不同,宋人将目光投入到自己身边的世界当中,用心去体验。从艺术技巧上看,宋代桃源诗显现出宋诗特有的“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体裁上也更加多样化,打破了唐人好用七绝、七言歌行的单一形式,进行了五言古风、七言古诗、五律、五绝、七律、七绝、六言、杂言、楚辞体、歌行体以及复古的柏梁体等多种形式的尝试。

第五章分析研究宋人桃源理想成因,从历史事实、个人理想、思维方式、隐逸传统等多个角度,对宋人桃源诗歌发展演变及形成原因进行研究探讨。

第六章是关于宋代桃源诗歌创作方法论的研究,分别从主题翻案、艺术技巧的翻新,从以故为新、翻案成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方面,对宋代桃源诗歌的创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最后是本书的结语部分。宋人文人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田园社会,是一片净土,是小国寡民,是仙界,是理想国,是乌托邦,是避风港,是虚幻的世界,是荒唐的迷信,是诗人心灵的家园,是道学家复古的乐土,是男人的仲夏夜之梦。简要概括分析宋以后的桃源主题诗歌,主要是元明清三代以“桃源”“桃源行”“桃源图”为题的诗歌。这些诗歌首先在数量上无法与两宋时代相比,从主题上看,虽然各具特色,时代色彩各异,但是也基本未能跳出宋代桃源诗歌的四种阐释倾向,可以说是宋代桃源诗歌的余绪。


[1]“桃源”传说包括两种:一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武陵桃源,另一种是与《桃花源记》产生时间差不多的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的仙话传说。武陵桃源不是仙话,因为文中没有仙话中特有的神仙、长生等仙话的核心内容,然而它也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神话。根据马克思对“神话”的定义,神话是原始人类以想象和幻想的形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表达了人类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不能说是神话,其理由有二:一、它是文人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来的理想社会,作者非原始的蒙昧时期的人;二、产生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而非史前野蛮时代。因此应该把“武陵桃源”故事看作是文人神话。后来刘晨、阮肇天台遇仙的传说杂糅了桃花源社会的一些成分,如仙乡时间的无限与桃花源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空观,这样“桃源”故事形成了两套相互关联的混合故事,一部分是文人神话,一部分是仙话,因此这里借用“传说”来描述整个“桃源”故事体系。

[2]参见周裕锴《元祐诗风的趋同性及其文化意义》,载《新宋学》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3]程千帆:《学诗愚得》,《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61页。

[5]钟优民:《陶学发展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6]程千帆:《相同的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载张伯伟《程千帆诗论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94页。

[7]陈恬仪:《外境追寻到内心契入——由唐至宋诗中桃花源主题的转变》,载黎活仁等主编《宋词的时空观》,(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8]赵山林:《古代文人的桃源情结》,《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9]何胜莉、朱宪超:《桃源母题的异代阐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0]李红霞:《论唐代桃源意象的新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1]刘中文:《异化的乌托邦——唐人“桃花源”题咏的承与变》,《学术交流》2006年第6期。

[12]董昌运:《陈意翻新议论惊空——王安石〈桃源行〉赏析》,《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11期。

[13]阮堂明:《一幅脱去行迹的“桃源图”——读王维〈蓝田石门精舍〉》,《名作欣赏》2005年第15期。

[14]宁稼雨、牛景丽:《人境·仙境·心境——桃源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5]金昌庆:《影像艺术中的桃源原型叙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侯学智:《聊斋志异中的桃源情结》,《电影文学》2008年第4期。

[16]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一书中谈到了从南北朝到宋金时代诗文对桃源主题和典故的接受,是作为整个陶渊明接受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来看的,而非专论。

[17]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18](元)范德机:《木天禁语·篇法·借喻》,(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48页。

[19]蔡正孙:《诗林广记·蔡正孙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