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父子对弈

不久后,政府会议纪要出来了。

政府同意分三年分阶段拆迁,电池生产线最后迁出,但 1000万拆迁补贴没通过。

政府的理由是多补偿了 450亩土地,按照石桥县工业地价每亩 2万元计算,相当于已经补贴了 900万,不能重复补贴。

现在有两条路可以选。

一条是补偿不到位就不搬迁;另一条是和政府再商量,争取更多补偿。

考虑到电车厂在城区存在环保、物流、安全等问题,搬迁是迟早的事。再有,50亩的厂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建新厂区已经迫在眉睫。

林如江和林松都觉得第二条路更可行。

林松很清楚石桥县的财政情况,让政府拿出 1000万拆迁补贴很困难。经过计算,50亩商住用地最多能卖 6000万,置换 500亩工业用地后,政府确实拿不出更多钱补贴。

于是,他向父亲建议,再向政府要 500亩工业用地作为补偿,这样未来的华夏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就能集中在一个产业园区发展,各方面成本将会大大下降。

但林如江不同意,他觉得做事要稳扎稳打,500亩土地足够扩大生产规模了,能再争取到二三百万现金才是实在的。

父子俩为此争论了好几天,谁也没能说服谁。

最后,林松提出折中方案,向县政府提交“对华夏新能源汽车增加补偿请示”,给出两个选项:

一是增加 300万补偿款;二是增加 500亩工业用地。

林如江认为 500亩工业用地价值至少 1000万,政府肯定会选择增加 300万补偿款,就同意了这个儿子的建议。

一周后,石桥县政府再次邀请父子俩面谈。

令林如江没有想到的事,政府同意在石桥新城划拨 1000亩工业用地作为补偿,并保证做到七通一平。

林如江想要的 300万搬迁款,因为没有相关补贴政策,最终没有通过。

这个结果令林如江很不满意,不过是自己做的提议,也无法挽回了。

从政府回厂子的车上,林如江的脸上阴云密布,林松却没有退让依然坚持己见,两人之间的火药味,在狭小的办公室里不断蔓延。

林松望着父亲因愤怒而微微泛红的脸庞,欲言又止。

他知道天机不可泄露的道理,那些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爆发式的增长、政策走向的脉络,明明知晓,却不能说出。

客厅里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死寂,凝滞的空气仿佛化作无形的枷锁,将两人牢牢束缚。

林松清楚,必须打破这样的冷战,才能心平气和谈下去。

垂下头,看到茶几下方蒙着薄尘的乌木棋盘,心头一动,将它轻轻放置在茶几之上。

前世,父亲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时常会自暴自弃涌起无名怒火。每到这个时候,林松总会打开微信里的围棋游戏,与父亲对弈几盘。

只要一下围棋,父亲原本郁结的怒火就会慢慢舒缓下来。此刻,他满心期待,希望这熟悉的方式,也能化解眼前的对峙。

“爸,你消消气,咱们好长时间没一起下棋了,来一盘怎么样?”林松的声音,带着些许试探。

林如江平日里生活单调,并没有太多的爱好。围棋,算是他为数不多的心头好。

整日为工作奔波忙碌,他已经大半年没有碰过围棋了。此刻,看到儿子摆好棋盘,那沉寂许久的棋瘾瞬间被勾起。连忙在林松对面坐下,挺直了上身,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小松,你拿黑子,我白子!”

“爸,那我可就不客气了。”

林松嘴角微微上扬,伸手拿起黑子,目光在棋盘上流转,思索几秒后,将棋子稳稳落在右上角的“三三”位。

在这个尚未被AI围棋理念席卷的年代,开局选择“三三”取地,普遍被认为过于缓慢,是不入流的“俗手”。

林如江不慌不忙地拿起白子,落在星位。

然而,接下来林松的举动却让他大为意外——第二手棋,林松又下了“三三”。

两个“三三”接连出现,在林如江眼中,这无疑是错上加错,俗上加俗。

他眉头微皱,眼中满是疑惑,迟疑片刻后,再次将白子落在星位。

二连星的开局。

随着棋子落下,客厅里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不知不觉间,悄然转化为棋盘上无声的激烈较量。这,正是林松希望看到的。

第三步棋,林松全然不顾外势,直接选择在白棋星位“点三三”。

这一非常规的走法,让林如江有些不知所措,想不出明明是大亏的棋,为什么还要这样子下。

想不明白,就没必要再想了。于是见招拆招,放弃角地,构建坚不可摧的外势。

白棋外势愈发坚固,林松依旧不为所动,委屈活角抢到先手,再次在白棋另外一个星位“点三三”。

林如江看着儿子怪异的棋路,满心困惑,想不出所以然,继续按照既定布局,扩大外势。两人你来我往,林松的棋子大多压在三线,而林如江苦心经营的外势如同铜墙铁壁般矗立。

还没到一百步,棋局胜负已清晰可见。

这时,林松抬起头,眼中带着诚恳,“爸,我输了!”

说罢,将手中剩余的棋子投入棋盒。

林如江却仍沉浸在棋局之中,意犹未尽。一边将桌上的棋子收起,一边说道:“小松,以前你的棋布局很有想法,就是中局计算能力不足,经常在收官阶段被我翻盘。可这局棋,怎么连开局都变得这么奇怪了?”

林松低头捡着棋盘上的黑子,轻轻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只顾眼前利益,不看大局走势,这样输了也是理所当然。”

林松话中的深意,林如江自然听得明白。

沉默片刻,缓缓开口:

“小松,我知道你目光长远。要不是你坚持让我拿出三百万改造生产线,电车厂也不会有现在的好局面。

但1000亩的工业园区,就算通过土地置换能拿到,但1000亩的汽车产业园,后期要陆续投资几十个亿才能建成,这么一大笔钱,我们上哪儿去找?

电车厂发展的是不错,不过居安思危还是稳扎稳打比较好。”

虽然林如江对儿子的想法依旧不赞同,但语气已经缓和了许多,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