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造车,哪有那么容易
- 引领全球,重生从造新能源车开始
- 宝安堂
- 3177字
- 2025-05-07 19:03:58
放下手机,林松拿起了书立夹着的牛皮纸信封。将杂志社的录用函缓缓展开,目光在烫金文字上游移良久,又珍重地将纸张折回,重新塞进信封。深吸一口气,他阖上双眼,任由思绪前世、今生与未来间游转。
就在刚刚与母亲通话间,林松已经做出了决定——拒绝《汽车博览》杂志社抛来的橄榄枝,彻底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前世,林松之所以投身汽车编辑行业,不仅是为了谋一份体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能紧跟汽车前沿技术的发展脉络。怀揣着一个炽热的梦想,渴望有朝一日能踏入一线整车厂,成为一名真正的汽车工程师。
今生,大不相同。
重生后的脑海中藏着未来新能源造车的核心技术,这意味着他无需再按部就班地走工程师的老路,也能实现造车梦想。
林松深知,汽车制造与金融、软件、艺术、文学等行业截然不同——
重生为金融从业者,凭借记忆中的股票走势,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万元到亿元的财富跨越;
重生为程序员,照搬前世的代码就能引领行业潮流;
重生为歌手,复刻几首经典曲目便能一夜成名;
重生为网络写手,直接将前世的白金小说手稿发布,就能收获盆满钵满。
但造车不行,单纯的技术储备,远远不足以支撑起整个产业。
造车是个需要完整产业链、工业链支撑的庞大工程。只有在产业环境成熟的土壤中,技术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更何况,想要将脑海中的先进技术转化为专利,还需要海量的研发数据作为支撑才能申报。否则,会时刻面临专利方面的争议。
在车厂做研发,哪怕是一线车厂,空间里的技术突然蹦出来很难逻辑自洽,来源一定会被质疑。唯有关着门偷偷干,才能把空间中技术通过数据积累变成属于自己专利技术,造车才能万无一失!
突然,他的瞳孔猛地一亮,一个绝佳的选择跃入脑海——江北电车厂!
那里不仅是父亲担任厂长的地方,可以创造“研发”空间,新技术有出处。更关键的是,这家看似风雨飘摇、靠着代工勉强维持生计的老厂,因为历史沿革,竟然同时拥有电池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双重资质。
当下,这些资质或许没什么太大价值,林松却清楚地记得,到了 2009年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时,资质将变得无比珍贵。有了资质,凭借前世近二十年的汽车行业阅历,再加上空间里的前沿技术,造出领先于时代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是遥不可及!
想到这里,林松的心脏开始剧烈跳动,胸腔里仿佛燃起了一团火,燃起了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待与兴奋。
……
江北市石桥县,暮色中的林家亮起暖黄灯光。这座距市区三十公里的县城,因江北电车厂坐落城心而略显喧嚣。林松家所在的职工家属院,与厂区仅隔着一条梧桐掩映的街道,林松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一切的一切,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小松,你脑袋是不是被门夹了?”林如江铁塔般立在客厅中央,食指几乎要戳到儿子眉心,镜片后的眼睛写满困惑,“放着大城市的好前程不要,非要回这破厂啃老?“
林松挺直脊背,下颌微扬:“厂里不是每年都有大学生引进名额?您这是瞧不上您儿子——江北大学汽车系的高材生?还是瞧不起江北电车厂?”
“别跟我打马虎眼!”
林如江急得跺脚,皮鞋重重砸在地板上,
“你是江北大学汽车系的本科生,怎么能看不上你?……要是别的江北大学汽车系毕业生要来厂子工作,我是求之不得,一定会披红挂彩迎进门。可咱厂现在连电瓶车生产都停产了,靠给人代工电池勉强维持,你学的整车制造专业,来这儿能干什么?
连江北职专汽修生都嫌厂里待遇差,担心厂子哪天黄了,没一个愿意来的。我得为你的前途着想!”
李敏轻叹了口气,在儿子身边坐下,温热的掌心覆上他的手背:
“小松,妈知道你有想法。但厂里已经半年只发基本工资了,研发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你要是回来,这四年大学可就白费了......我觉得杂志社工作挺好,能进事业编,旱涝保收……”
父母会是这般反应,在林松的意料之中。
当他把毕业后要来电车厂工作的决定说出口时,心里就像揣着块秤砣——最了解电车厂困境的,莫过于在一线摸爬滚打三十年的父母。他们又怎会眼睁睁看着儿子跳进火坑?
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说这件事之前,林松便想好了说服父母的理由。
林松的手指无意识地轻揉后颈,忽然抬眸直视父亲:“爸,妈说您一直想引进加拿大 Phostech的磷酸铁锂专利?”
林如江的喉结重重滚动,苍老的面庞掠过一丝苦涩,沉声叹息:
“是又如何?三百万美金的授权费,厂里现在连零头都拿不出......“他的声音渐低,“磷酸铁锂电池市场需求很大,技术门槛也不算高,可卡在专利上,电车厂的翻身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话音未落,林松猛然起身,与父亲平视的目光中跳动着灼灼斗志:“爸,我在学校实验室研发出改良碳包覆工艺,能绕开专利壁垒生产磷酸铁锂电池!让我进厂主导研发,咱们自己把技术搞起来!”
“就凭你在学校做的那些实验?能绕过专利?”林如江拧紧眉头,眼神中交织着期待与疑虑。
林松重重颔首:“爸,您听我详细说。”
说着,林松从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茶几上,连接电源后点开桌面上的《低温异质碳源+分段包覆法》文件夹。
父母不约而同地站到他身后,急切想知道儿子究竟鼓捣出什么技术。
林松指着屏幕道:“要绕开 Phostech专利,就得从'碳包覆的具体方法'入手。他们的核心专利限定'碳包覆与磷酸铁锂合成同步进行'的固相合成法,我们可以换条路。”
林如江沉吟着点头:“没错,他们把烧结步骤绑定在一起,相当于封死了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路径。绕过去,不大可能吧……”
“但世上从不止一条路。”
林松转过身,目光灼灼,
“我的方案是采用'先合成磷酸铁锂核,再低温包覆功能碳层'的两步法。电车厂现有产线只需改造水热反应釜和真空干燥箱,就能满足生产条件。”
听到林松的想法,作为老工程师的林如江如醍醐灌顶,眼中泛起微光:
“具体怎么操作?”
林松将文件拉至底部,指着 TEM图像:
“爸,你看,颗粒表面是蜂窝状多孔碳层,孔径仅微米级。我们用造纸厂废料作碳源,在 60℃水溶液中就能完成包覆,完全避开他们的高温烧结流程。”
说完又指向 XRD图谱上的氮元素峰,
“这里掺入 0.2%的氮,导电性能比纯碳提升 30%,他们的专利里可没有这种改性技术。”
为验证可行性,更能让父亲信服,林松照猫画虎在实验室参照空间里的专利技术进行了复现实验。
林如江摘下老花镜,贴近屏幕仔细端详 TEM图——三十年的技术积累让他立刻判断:这是真正的创新,完美规避了专利核心条款。
大手用力拍在林松肩上:“臭小子,深藏不露啊!比你爸当年强多了!”
趁父亲情绪高涨,林松知道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打开《成本分析表》文档:
“爸,最重要的是每吨正极材料的成本能压到8000块,比买专利授权的产品便宜一半,极具市场竞争力。
申请专利后,改造一条中试线,三个月出样品,半年就能量产。
绕过 300万美金专利费,用低成本技术切入储能市场,盘活闲置的组装线,江北电车厂真的能凤凰涅槃!”
“太好了!”一向严肃的林如江握拳轻挥,两年来压在肩头的重担似乎轻了几分。作为厂长,他太清楚这个机会的价值——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企业重生的钥匙。
“老林,方案虽好,可改造中试线需要 300万人民币。“做了一辈子会计的李敏盯着成本分析表,神情凝重,“厂里账上只有 50万,还要预留发工资的钱,上哪凑这笔钱?”
林松转身拉起母亲的手,目光坚定:“妈,之前不是说爸要卖爷爷留下的门市房和老房子买专利吗?一二百万,购买专利是杯水车薪,设备改造,紧一紧是够的!为了电车厂的未来,这个险值得冒!”
“小松说得对!“林如江转向妻子,“明天就联系中介挂牌门市房,把家里存款也全拿出来。“
李敏摆手反对:“老林,那是给孩子结婚的钱......“
“妈,”林松轻声劝解,“江北电车厂是集体企业,我们投入的资金和技术可以转为股份。等时机成熟,我们收购县里的股份,企业真正成为咱们自己的产业,这钱不白花——”
林松有意无意说出了未来想法。
——企业只有是自己的,有了控制权和收益权,空间里的技术下放到企业才不会被质疑。
投入到企业的每一分钱,研发的每一项技术都可以入股。用不了多久,股份就能超过50%。江北电车厂就是自己家的企业。
空间里的技术能更好下放,用于造车就水到渠成了!